景观工程师陈刚为小街区设计景观。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17年成都全面加快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建设和街区整治
城市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需肩负国家使命,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而在城市交通拥堵、人情味缺失等“城市病”日益凸显的现实背景下,施行“小街区规制”,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记者了解到,2017年1月1日前已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适用该批复施行之前的相关规定;2017年1月1日后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适用该批复,对解决当前城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017年成都市要加快推进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建设,深入施行小街区规制,全面推进9个示范区建设和18个街区整治;统筹规划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打造一批彼此融合、脉络畅通、宜业宜居的有机街区。
【一线探访】
小街区打造
大大增加出行便当性
为更多业态提供空间
昨天上午,当记者来到高新区大源商务区时,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景观工程师陈刚正在该区吉泰二路改革提升工程的施工现场对接工作。本年上半年,该条道路的剩余段落就将实现提档升级,与该片区内的其他道路形成通道路网。“假如说大马路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那么小街区的路网则是‘毛细血管’。”陈刚说。
跟随陈刚的步伐,记者发现这个片区内的道路暗含“玄机”——明明貌似走到一条道路的终点,但一转弯,却又进入了另外一条路。“在片区规划之初,就按照小街区理念,对每个单元的尺度进行了控制;然后在各个单元之间都设置了通道,有的是机动车道路,有的则是慢行通道。”行至吉泰路66号3栋附30号,右转之后就是一个类似天井的区域,“天井”四面都是人行通道。“这里以前是围合的,但现在完全是开敞式的。假如以前要从萃华路走到升华路,再到天府大道,需要十几分钟;而现在通过内部通达的路网,只要两三分钟就能穿行到目的地。”
在小街区内增加道路密度,不仅大大增加了片区群众出行的便当性,而且为更多业态提供了空间。在一家咖啡店,记者采访了在附近一家公司工作的市民沈钧礼。他所在的公司在天府三街福年广场。他告诉记者,每天中午,他都会在饭后步行到200多米外的吉泰二路旁的一家店买一杯咖啡。“以前的公司在一条大道旁,光光的道路两侧什么店都没有,连买杯水都不便利。很喜欢现在这里的环境,咖啡店、各种口味的快餐店、超市、药店……买东西非常便利。”沈钧礼说。记者看到,一到中午,各个写字楼的员工涌到小街小巷上来,吃饭的、买东西的……让人感受到街区的热闹。
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尺度宜人、交通便捷——在小街区,记者感受到了井然的秩序与充满生机的活力,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具体缴存比例由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拟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及更多的城市温度。
记者在街头采访。
【专家观点】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胡滨:
施行“小街区规制”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强化规制刚性执行,对解决当前城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是胡滨对“小街区规制”施行意义的解读。
他暗示,小街区因为空间尺度紧凑开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遍及路径和客观规律。施行“小街区规制”的本质,是对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经验的传承和重塑,也是对世界城市发展中小街区模式的升华与超越。施行“小街区规制”的核心,是将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城市小街区模式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制定小街区规划导则,严格落实小街区建设模式,保障城市健康发展。施行“小街区规制”的重点,是鞭策城市空间开放通透、公共设施集成便捷、市民出行绿色高效,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城市规模与承载能力相适应。
“施行‘小街区规制’,一方面,就是要从规制层面严格以网格化大密度道路划分街区空间,完善交通系统,据了解,城镇集体企业是指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打通城市‘毛细血管’。通过构建多网融合公交体系、轨道交通站点15分钟办事圈等办法,健全小街区快速交通系统。通过添加慢行街道、增加人行道宽度等办法,健全小街区的慢行交通系统,在小街区打造‘快慢总相宜’的出行环境,提高城市交通微循环能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另一方面,就是要从规制层面降低城市开发强度、留出开敞空间、提高城市通透性。”他说。